废掉一个人,最隐蔽的方式:陷于底层习惯
导读
“格局”这两个字,在职场和生活中频频被提及,却常常显得抽象又难以捉摸。
本文尝试从“延迟满足”的角度出发,拆解人们对于规则的不同态度和行为模式,并通过四个格局层次的讨论,帮助你看清:
为什么有人只能拿日薪,有人却能等待数年,甚至十年去换取更多的回报?
愿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一些思考与启发。
一、什么是格局?
前几天,群里在讨论“什么是格局”,这个词出现得很频繁,但每个人的理解似乎都不太一样。
我打开百度百科,看到对“格局”的解释是:对事物的认知程度和范围。
看起来好像很清楚,却又似乎缺少一些可量化的标准。
在我看来,要更进一步地讨论“格局”,就需要一个可以衡量的指标。这个指标可以是延迟满足的时效性。也就是说:
所谓格局,即一个人对本次投入所能等待的回报周期有多长。 你是更倾向于拿时薪、日薪、月薪,还是愿意等年薪甚至十年薪?
从这个角度,我们会发现,为什么有些人只想赚“快钱”,有些人却愿意埋头苦干、等待更久的回报。
而能否做到延迟满足,往往和个人经历、认知深度以及风险承受能力息息相关。
基于这种思考,我将格局分为四个层次:
- 被动遵循规则者(局部最优);
- 主动遵循规则者(安贫乐道);
- 规则获利者(依附或拥护规则并获利);
- 规则制定者(真正能够改变游戏玩法的人)。
下面,让我们分别来探讨这四个层次。
二、局部最优与“廉价快感”
在生活中,最底层的群体往往被生存压力和即时奖励所压迫,他们缺少选择,只能遵循那些“最强势的规则”。最常见的例子就是外卖骑手、滴滴司机以及小工等。
规则重压下的日薪人群
以外卖骑手为例,他们需要遵守的规则如下:
- 平台规则: 及时送货、不得迟到,否则直接被扣钱或投诉。
- 交通规则: 红灯停、绿灯行,但为了更快送达,常常需要“见缝插针”,甚至闯红灯。
- 生命安全规则: 骑车别玩手机,但在现实中,他们有时为了打发无聊或查看导航,不得不冒险分心。
他们所做的每一个决定,都倾向于“局部最优”——即只要能暂时不被扣钱,就先闯一下红灯;只要不被发现,就刷一刷抖音。
因为“被罚”的概率小,“尝到甜头”的即时刺激就显得很诱人。
然而,这些“铤而走险”的行为,不仅无法让他们积累更多财富,反而极大压缩了他们的思考空间和成长机会。
在高强度、低安全感的工作状态中,他们随时被各种规则驱动,几乎没有余力去思考长期规划,也不敢承担延迟满足的风险。
久而久之,便困在“拿日薪-被动遵守-拿日薪”的循环中,再难往上迈一步。
廉价快感的陷阱
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并不限于外卖骑手,那些沉迷刷短视频、追求即时满足的人,也同样深陷其中。这些人只要获得短暂的快乐,便会放弃更高层次的追求。
在《深度工作》中提到:现代社会中,大多数知识工作者被各种社交媒体、即时通信、碎片任务牵制,难以抽出集中且高质量的时间来真正钻研、思考、学习。
多数人的世界可能只有两件事:
- 想办法填饱肚子;
- 杀死剩下的时间;
这意味着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陷入的最大囚笼:他们缺少对长远的思考和对不确定性的耐心。
三、过度追求确定性
当一个人跨过生存线,开始拥有一定稳定收入时,就可能步入“主动遵循规则”的层次。
这些人并不抗拒规则,反而会主动拥抱已被证明可行的规则。他们希望依靠规则,换取相对稳定、可预期的回报。
典型人群:老实人与拿月薪者
这类人常被称作“老实人”,例如:
- 部分农民工:非常相信“打工一年,老板就得结工资,否则国家会找他麻烦”。
- 基层公务员、职场白领:追求稳定薪资,不愿意贸然尝试超出职责范围的高风险工作。
- 小老板或普通个体户:坚信“努力读书可以改命”“踏实肯干就有回报”,但对投资、垫资以及看不见摸不着的项目心存疑虑。
他们之所以对规则深信不疑,是因为已经反复验证过规则确实能保护他们并带来收益,例如:
- 杀人要偿命,这条底线在法律上是绝对禁止的;
- 努力打工终能养家糊口;
- 努力读书(或培养孩子)就有更大机会提升社会地位。
这些信念帮助他们建立“确定性防线”,然而,“过度追求确定性”也带来不少问题。
由于害怕失败和不确定性,他们往往不愿交易那些看不见的东西,如认知或信息。例如:
“没有实际案例,我就不敢投入;身边没见过谁靠这个成功,我也不去尝试。”
久而久之,这群人在职场或生活中遇到机会,也更倾向于“风险厌恶”。一旦需要付出长期投入且回报周期不确定,他们就会自动退缩。
案例:与发小创业“一拍两散”
我有4个发小,其中1位成了不小的工程老板,他曾带着另外3个发小一起干活。但最终,因为无法接受垫资和几年不拿工资的延迟满足方式,那3个发小都退出了。
在他们看来,“多干一天多拿一天钱”才是最踏实的选择,风险和不确定性让他们退避三舍。
这类人虽然具备一定选择权,不像“被动遵循规则者”那样被生存压力驱赶,但也往往因为太在意安全感和确定性,而失去更多的可能性。
他们就如同站在“生存线”上,明明已经能养活自己了,但想再迈进一步却总是犹犹豫豫。
四、拥抱不确定性
当一个人开始意识到:要想获得更大的回报,就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,并且能从规则的设计或解读中获益,他就迈入了“规则的获利者”层次。
依附强势规则,寻找获利机会
这批人往往很聪明且擅长反思,他们懂得利用资源或信息差来“以小博大”,并更能接受“不一定会成功”的风险。
- 他们不再把所有时间都放在微观事务上,而是深知金钱和时间可以相互置换。
- 他们会主动交换认知,参加有价值的聚会或线上社群;不再局限于“固定认知”下的安逸区。
- 他们明白无效社交的成本非常高,因此不会频繁地“广撒网”去结识无关痛痒的人,而是更注重“精准社交”。
举例而言,**人力资源(HR)**在许多公司内扮演的角色,看似“专业性不强”,却在企业内部拥有相对强势的“评价权”,从而成为规则的代理者。
很多时候,HR为了凸显自身价值,会强化“一些不算刚需的规则”——比如让部门负责人述职、增加考评维度。
或许实际效果有限,但一旦“都不做”,HR会显得没那么重要。
拥护并适度改变规则
“规则的获利者”很清楚哪些规则可以打破,哪些一定要遵守。他们虽然受制于强势规则,但也能在局部范围内对规则进行“微创新”或“变通使用”,从而为自己创造更多价值。
“了解规则、选择规则、拥护规则、成为规则的代理者,是这批人往上走的关键。”
在这个阶段,他们拥有“准制定者”潜质,但往往还缺少两大关键因素:
- 资源储备:资金、人脉、时间等储备不足,难以主导大规模的规则变革。
- 经历与认知:还需要更多实践经验,来拓展对行业和社会运作模式的理解。
一旦他们积累到足够的资源,并且在复杂环境中历练出更高的认知,就会有机会从“规则的获利者”进阶为“规则的制定者”。
五、创造新秩序
当一个人具备了足够的资源与认知,他便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“规则制定者”。
他们不再只是适应和利用现有规则,而是能够在变化和混乱中创造出新的规则体系。
企业家、行业领袖的格局
在现实生活中,能够制定规则的人往往是拥有话语权和资源整合能力的企业家、行业领袖。他们能:
- 预判趋势:接受不确定性,却能在波动中把握核心机会;
- 影响风向:推出新的商业模式或行业标准,吸引大量资源与人才;
- 整合利益:在利益纠葛中达成平衡,甚至通过制定规则来重塑利益格局。
他们深谙“延迟满足”的真谛,也更清楚“变化才是唯一的不变”。
因此,他们会在传统玩家还在“计算收益、评估风险”时,率先打破既有结构,创造出新的流量聚合点或商业蓝海。
“探索未知世界的人,才是改变世界的人。” ——爱因斯坦
从读书人到造规则的人
很多人常说“读书改变命运”,其实更深入的逻辑是:读书提升个人认知,并帮助你在合适的环境和机遇下,触摸到规则的边界。
当你的技能和见识足以支撑你“变通或改造”某项规则时,就可能成为“规则制定者”或“规则的合伙人”。
例如,一些互联网创业者,通过独特的商业模式迅速崛起,在行业内确立标准,引领市场。
这些人不仅懂得分析宏观趋势,还愿意在无人区探索,他们不像那些过度追求确定性的人,总要“等案例”“看保底”。也正因如此,他们能把握高风险背后的高回报。
六、结语
总结下来,“格局”绝不是一个高大上的概念,而是体现在我们每天的行为决策中:
- 你愿意为了多大的回报,等待多久?
- 你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不确定性?
- 你是否有足够的认知和资源,去改写或制定游戏规则?
从被动遵守到主动遵守,再到规则获利,最终到规则制定,这是一条不断延长“延迟满足”周期的升级之路。每一个阶段,都对应着对风险、时间、认知和资源的不同理解与承受力。
格局的本质在于一个人决策的方式和深度,格局越高,决策越有依据,而不是拍脑袋靠运气。
或许你会发现,身边有些人始终在“日薪循环”里打转,也有人朝着“年薪、十年薪”的路上奋力奔跑,更有人已经在尝试创造新规则,去影响整个行业和时代。
当你在思考自己的处境与未来时,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:
- “我真的需要这么多即时反馈吗?” 也许关闭短视频半小时、减少无效社交,就能为你腾出更多深度思考的空间。
- “我的舒适区在哪里?如何逐步拓展?” 是不是可以接受一个更长回报周期的项目,或者多一次冒险尝试?
- “我是否积累足够的资源和认知?” 如果还不足够,就耐心沉淀,量力而行;如果已经有一定资本,就大胆尝试,切勿让“过度谨慎”扼杀了机会。
正如查理·芒格所说:
成功的秘诀就是延迟满足,耐心等待时间的玫瑰盛开。”
当你开始用长远的眼光去审视眼前的决策;当你意识到风险和收益永远相伴;当你能在面对局部利益时,选择延迟满足、深度思考……
你就已经在提升自己的格局了。
愿你能在未来的岁月里,不断拓展自己对世界的认知边界,并在更大的舞台上,成为那个可以影响规则甚至制定规则的人。
一些思考题:
- 你现在处在“被动遵循规则”还是“主动遵循规则”的阶段?
- 你认为自己需要怎样的资源和认知,才能进一步突破?
- 有没有一次因长期投入而获得“延迟满足”的案例,可以与你的朋友或读者分享?
以上问题值得我们反复回顾与思考,期待你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,并在前行的路上留下更坚定的脚步。